龍者,何也?
體長有角,有鱗有爪,
上天入水,興云布雨。
龍
是靈物
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與文化符號
是連接全世界華人心靈的精神紐帶
“龍”作為一個文化負載詞,在跨文化傳播中,翻譯是用“dragon”,還是用“l(fā)oong”一直存在著爭議。(以下內(nèi)容截取自網(wǎng)站www.loong.cn)
2024年1月《牛津英語詞典》(OED)收入了詞組 Chinese dragon。在OED里其有兩條定義,第一條指的是中國龍的圖像或塑像;第二條指的是中國神話里的動物,涵蓋了第一條定義。以下是Chinese dragon的第二條定義:A mythological creature or god associated with China, depicted in a variety of different animal forms but typically as a serpent with four limbs, and symbolizing wisdom, fortune, and power. Also: such a creature viewed as a personification of China or its former empire.(與中國有關的神獸或神靈,被描繪為各種不同的動物形態(tài),不過基本上是四腳蛇,象征智慧、命運和權(quán)力。另,此獸也被視為中國或前帝國的化身)
上海杉達學院英語系教授曾泰元指出:Chinese dragon的使用史已有200余年,當下各式語料庫的相關證據(jù)鋪天蓋地,甲辰龍年前夕又獲得OED的認證收錄,因此視情況把中國的龍翻成dragon或Chinese dragon,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湖州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初良龍教授在論文中寫道:回到 the Year of the Chinese Dragon 和 the Year of the Loong 這兩個譯名是否合適的問題,其實它們既不夠簡潔也不便于交流。盡管譯者對 dragon 在西方社會的形象存在顧慮,但是,當我們查閱權(quán)威工具書的時候,發(fā)現(xiàn)西方社會對東西方龍的形象認知清晰,并沒有將二者混淆。因此可以不必糾結(jié)其中的褒貶或敵意。既然中國龍不同于西方龍已經(jīng)是一個文化常識,那么對于“龍年”的譯名問題,我們建議遵循約定俗成的原則,使用現(xiàn)譯名 the Year of the Dragon。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黃瑚教授認為, Dragon用了那么多年,即使它有貶義也已經(jīng)變了,“如果現(xiàn)在更改翻譯而造成溝而不通的話,不是很好。”上海外國語大學某教師從實用性出發(fā)表示反對,“語言在朝共識的方向發(fā)展時本來的意思會消退。Dragon在美國已經(jīng)被接受了,在全球化下它有了新的定義。所以不要更改對龍的英譯。
然而,關于“Dragon”和“Loong”的爭議逐漸在社會大眾的實際文字應用中產(chǎn)生了新的選擇和標準。中國國際電視網(wǎng) CGTN 等官方媒體把龍年、龍舟、龍舞、春晚吉祥物龍辰辰里的龍都譯為 loong,華為、天貓和萬達廣場等大量中國知名企業(yè)、美國??怂剐侣劸W(wǎng)、中非共和國和斐濟共和國發(fā)行的中國龍年郵票也都譯龍為 loong。這都意味著譯龍為 loong 已經(jīng)是大勢所趨。一起來看看部分學者為何支持把“龍”譯為“Loong”。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關世杰指出:“龍和dragon涉及東西方兩種文化的核心價值。中國不可能改變 《圣經(jīng)》中對dragon是撒旦、惡魔的界定,西方人也不可能改變中國人自古以來認為龍是瑞獸的界定?!薄?strong>若不改變誤譯,中國人要對龍和dragon意義的區(qū)別也要世世代代解釋下去。盡管當今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比較大,但是,在世界各國普通老百姓中,了解到中國的龍和西方的dragon有差別的人,實在是太少了。讓他們了解中國龍與西方的dragon的差別,需要做大量的解釋工作,而且要世世代代地向他們解釋下去,這個傳播成本太大了?!睏钫赵谟懻摗褒垺钡男伦g法時說:“從異化翻譯的角度考慮,將其譯為‘loong’更為可取,更能體現(xiàn)中國象征標志的真正文化內(nèi)涵。”“最初英語中也沒有‘tou fu’(豆腐)、‘jiaozi’(餃子)、‘taiji quan’(太極拳)等詞匯,因為在英語中根本找不到與它們完全對等的詞匯,采用異化的方式對它們進行處理,英語讀者不也一樣高興地接受并收納到他們的語言中了嗎?”
南開大學文學院教師戴維指出:“就中國龍文化的國際傳播實踐來看,中國龍形象多由西方主導構(gòu)建,中方往往以‘沉默的對話者’的身份出現(xiàn),自我發(fā)出的聲音很小。與中國的國家形象傳播類似,中國龍形象在國際傳播中呈現(xiàn)出嚴重的‘他塑’現(xiàn)象,長期處于‘被塑造’的地位,甚至淪為西方制造中國威脅論的工具。”“中國龍文化重構(gòu)傳播話語權(quán)的第一步,可考慮從糾正錯誤翻譯開始,從源頭上切斷龍與dragon之間的聯(lián)系?!?/p>
包頭職業(yè)技術學院教師孫國永在論文中說:早就有人提出,中國人對外不要再用Dragon來翻譯龍,因為那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是對世界文化的不負責任,也是一種愚蠢的行為。更有人建議直接用龍的發(fā)音“LOONG”來翻譯龍。我認為,這都是很有思想的真知灼見。因為不要小看一個字的錯誤,就這個一個錯字,需要幾代人、反反復復、苦口婆心地解釋。更重要的是,這種努力實在收效甚微。中國人從政府到平民,都應重視此事,堅決拒絕用Dragon這個字眼來翻譯龍,我們的這種堅持和努力目的是要把中國文化的真正的面目呈現(xiàn)給世界各國愛好和平的人們,而不至于讓別有用心的西方政客或者媒體利用這種偏見去抹黑我們這個民族,造成我們的民族與其他西方各國人民之間不必要的誤會和爭執(zhí)。這一個字的力量好比千軍萬馬,善用之,則對中國有利,不善用之,則貽害無窮。盡管此錯譯已經(jīng)使用了兩百年,或許已經(jīng)達到所謂“約定俗成”的境界,但是并不代表時間長的就是正確的,約定俗成不代表就可以接受把龍翻譯成“Dragon”是百年錯譯,因其危害,故必廢之。
網(wǎng)站www.loong.cn創(chuàng)建者黃佶在2024年1月31日發(fā)表文章《牛津英語辭典收入 Chinese dragon 完全是多此一舉》表示:中國人創(chuàng)造新的英文單詞的確應該努力“廣泛得到英語人士的認可”,但是這不等于中國人應該被動地等待外國人來給中國人改譯龍,等待外國人先大量使用。實踐已經(jīng)證明,中國人自己先大量使用 loong 了,外國人自然會跟上。更何況,loong 這個詞本來就是英國人創(chuàng)造的,歐美人兩百年前就開始使用了,清廷官方也使用過,華人華僑用得更多,即使最謹慎穩(wěn)重的中國外語專家也完全可以大膽使用。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處理日益顯示出其重要性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中國人應大膽地采用音譯新詞,大力音譯中國文化特有事物的名稱,自己掌握對外文化傳播的主動權(quán),保護本國的文化。筆者認為將“龍”譯為“l(fā)oong”是個不錯的選擇,屏幕前的你覺得“龍”應該譯為“dragon”還是“l(fā)oong”呢?
閱讀公司動態(tài):擁抱新技術,升級再出發(fā)——精藝達翻譯公司2023年度總結(jié)大會圓滿舉辦